《中国乡村振兴产业融合发展报告(2022)》,从发展现状、典型模式、未来展望三个部分对中国乡村振兴产业融合发展进行了深度的分析研判。 从存在的主要问题来看:我们还处于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初级阶段,面临四个待完善的问题;乡村产业融合的层次程度较低、融合的品质水平不高、融合的支撑要素不强和融合的主体带动较弱。 第一,农业内部融合模式,代表案例是北京的好农场。我最近也去看了他们在北京和福建的项目,是运用CSA模式来发展社区支持农业,“种养结合”、“产加销一体”,实现了从田间到舌尖的对接模式。 第二,产业链延伸模式,代表案例是北纬四十七绿色有机食品有限公司。北纬四十七实现了从种植养殖、精深加工、直播电商到生物科技的全产业链模式。 第三,功能拓展模式,代表案例是都江堰的茶溪谷。集茶叶的种植、研发生产、茶文化的展示和休闲观光、康体养生、社会实践和科普教育等融为一体。 第四,新技术渗透模式,代表案例是象山县的万山红美人品牌。通过生产—销售—供应—品牌的全链路数字化打通,极大地提升了品牌的地理标志影响力。我最近也从抖音直播购买了这个品牌的农产品,品质确实很高。 第五,多业态复合模式,代表案例是广东的连平乡村振兴示范带。我去了这个地方十多次,它是以乡村振兴为目标,以全域旅游为抓手,以乡村振兴示范带为载体来统筹推进文旅农融合发展。 第六,产城融合模式,代表案例是辽宁盘山的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以农业种养殖为基础,以农旅双链建设为目标,以农产品深加工为重点,城镇化与现代农业产业化同步发展。 报告里提出了六大对策建议:第一,因地制宜,制定科学规划;第二,创新驱动,构建长效机制;第三,龙头带动,培育多元主体;第四,做强载体,拓展农业功能;第五,市场导向,加强渠道建设;第六,要素保障,强化政策扶持。 思考了三点未来展望:第一是工业强农,聚焦“农头工尾”,围绕地方特色主导产业,真正地打造农业全产业链。第二是旅游兴农,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增长极,推动内容和服务提质升级;第三是服务助农,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关键,所以如何引导鼓励大型龙头企业、工商资本、社会组织进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