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专合联盟 首页 涉农产业 科技助农 查看内容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

2021-11-17 11:40| 发布者: admin| 查看: 606| 评论: 0

摘要: 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各市(州)党委和人民政府,省直各部门:  经省委、省政府领导同意,现将《四川省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 ...

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四川省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实施方案(摘要)

  为贯彻落实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中办发〔2017〕56号)精神,进一步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现结合我省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部署,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准,以优化空间布局、节约利用资源、保护产地环境、提升生态服务功能为主要内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强化制度建设,完善实施机制,落实工作任务,开展试点示范,全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发展新格局,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动四川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提供坚实支撑。

  (二)目标任务

  绿色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农业主体功能和生产力布局进一步优化,绿色供给能力明显提升。到2020年,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3500万吨以上,“三品一标”数量达到5600个;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到50%以上;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比重达到68%。特色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加快发展。到2030年,农产品供给更加优质安全,农业生态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

  资源利用集约高效。农业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集约节约利用。到2020年,全省耕地保有量不少于9448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少于7793万亩,耕地质量比2015年提高0.5个等级;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以上;林地保有量不少于3.6亿亩;现代林业产业基地超过3000万亩;基本草原面积不少于2.1亿亩。到2030年,全省耕地质量水平和农业用水效率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更加节约高效。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水平不断提高,农业清洁化生产和节能减排技术广泛应用,农业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到2020年,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5%以上;农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农药包装废弃物逐步实现回收处置;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40%;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85%。到2030年,农业废弃物全部实现资源化利用,产地环境更加清洁,农业生态系统更加稳定。

  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到2020年,基本构建起以资源环境管控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绿色生产制度体系、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政策支持体系、以评价考核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为重点内容的工作推进机制,农业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初步形成。到2030年,农业绿色发展制度体系全面建立,基本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与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农业发展格局。

  二、优化农业主体功能与空间布局

  (三)落实农业功能区制度

  细划农业发展区域。坚持生态优先,维护好“四区八带多点”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盆地中部平原浅丘区、川南低中山区、盆地东部丘陵低山区、盆地西缘山区和安宁河流域“五大农产品主产区”为主体的农业发展格局。立足水土资源匹配性,确立平原地区、丘陵地区大部分和安宁河流域为优化发展区,盆周山区大部分和安宁河流域以外的川西南山地区为适度发展区,川西高原区和部分盆周山区为保护发展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

  明确区域生产功能。积极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做到全部建档立卡、上图入库,实现信息化和精准化管理,力争到2019年底完成4620万亩“两区”地块划定任务。加快推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认定,制定全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实施规划,明确创建内容、认定标准、申报流程及考核办法,重点打造特色粮经作物、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林产品,到2020年创建省级特优区50个。

  (四)建立农业生产力布局制度

  优化主要农产品生产力布局。推动建立成都平原经济区重点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川南经济区重点推动农产品优质原料基地建设和农产品加工一体化发展,川东北经济区重点发展生态、绿色、有机、富硒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和精深加工业,攀西经济区重点发展亚热带特色农业和立体特色农业,川西北生态示范区重点发展高原生态特色农牧业的农业生产力布局。

  健全粮食产销协作机制。建立省内市(州)间粮食产销协作机制,支持产区粮食企业到销区建立销售网络,支持销区企业到主产区建立生产基地和异地储备。支持省内优势企业跨省发展,以资产为纽带组建跨区域、跨所有制的企业集团,拓展延伸产业链,开展多种形式的跨区域经营,培育具有国际和国内竞争力的粮商及农业企业集团。围绕“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和四川自贸试验区建设,建设一批重要粮食物流节点项目。推动成都国际粮食物流枢纽港建设,加强泸州港、宜宾港等进境粮食指定口岸能力建设。利用中欧班列(蓉欧快铁)运输优势和长江黄金水道优势,大力发展粮食铁(公)水联运,构建开放式粮食物流新格局。

  加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开展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将其打造为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推进省级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创建。建立和完善试验示范区考核指标体系,制定试验示范区管理办法,开展建设考核评估工作,确保试验示范区发挥带动作用。到2020年,建成5个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

  (五)完善农业资源环境管控制度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和林地保护制度。推进自然资源空间规划体系建设,推行“多规合一”。严格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和保护,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政策措施。严格林地用途管制,控制林地向非林地逆转。持续推进耕地易地占补平衡政策实施,规范省域内补充耕地指标调剂管理。建立全省易地补充耕地指标交易平台,制定农业、水利等部门涉农项目产生的可用于耕地占补平衡的新增耕地核定管理办法。

  探索以县为单位建立农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针对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制定禁止和限制发展产业目录,明确种植业、养殖业发展方向和开发强度,强化准入管理和底线约束。在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开展农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定试点。

  (六)建立农业绿色循环低碳生产制度

  选育推广节肥、节水、抗病绿色新品种。开展联合育种攻关,强化节水、节肥、抗病等优异基因的筛选,加快品种的培育。拓宽品种试验渠道,完善新品种审定标准,加快绿色新品种的审定。开展节水、节肥、抗病绿色新品种的展示示范,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展示示范网络,加快品种应用推广。建设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信息化的优势农作物种子生产基地,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良繁体系。

  推行畜牧业绿色发展转型。调整完善禁养区,优化县域畜牧业发展规划和区域布局,引导畜牧业生产向环境容量大的地区转移。全面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创建。以现代农业示范县、现代畜牧业重点县、畜牧大县为重点,每年创建一批省级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实施动物疫病净化计划,以种畜禽场和规模化养殖场为重点,创建一批动物疫病净化场、净化区。科学确定畜禽养殖用地选址和规模,禁养区划定减少的畜禽规模养殖用地,原则上要按照“拆一补一”进行异地新建,确保县域养殖用地总体平衡。依法落实规模养殖环境评价准入制度,强化畜禽养殖污染监管,推进种养循环发展。

  推行水产健康养殖制度。推动水产发展与资源禀赋、生态类型相匹配,产品结构与市场消费需求相适应,要素投入与产业可持续发展相衔接,合理确定养殖规模和密度,因地制宜发展池塘健康养殖、稻渔综合种养、流水养殖、水库生态养殖、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陆基集装箱式养殖等水产健康养殖模式。到2020年,新增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60个,新增池塘标准化示范改造6万亩,新增稻渔综合种养60万亩,新增江河库区生态渔场60万亩。

  建立低碳、低耗、循环、高效的加工体系。强化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支持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涉农企业集中建设一批农产品冷藏库、烘干房等初加工设施,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粮食烘储加工中心、果蔬茶综合加工中心。支持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推广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装备,加快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升级改造,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推动农产品及加工副产物、林业“三剩物”综合利用,开展综合利用试点工作,聚焦农产品及加工副产物向工业产品转化的循环利用,实现资源化、减量化、可循环发展。

  建立低碳、低耗、循环、高效的流通体系。充分发挥农产品批发市场作为农产品市场流通主渠道作用,支持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改造升级,布局和建设一批优势农产品产地市场。依托“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推动各地完善农产品产地市场基础设施,提升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水平。借助农业展会、营销推介活动等,加强农产品产销对接,督促食用农产品集中交易市场开办者和经营者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促进农产品高效流通。抓好以村户为重点的益农信息社建设,尽快形成以公益性服务为核心的农村综合服务平台。加快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推动冷链物流建设,形成线下资源与线上需求对接的重要流通渠道。大力推广粮库“仓顶阳光”工程建设,构建技术多样、层次合理、功能完善的低温绿色储粮体系。

  探索建立区域农业循环利用机制。依托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区域生态循环农业等项目,着力推进农业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条生态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实施粮经饲统筹、种养加结合、农林牧渔融合循环发展。

  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立足优势特色产业,以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重点,建设规模化种养基地,发展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现代农业产业集群,构建集生产、加工、收储、物流、销售于一体的农业全产业链,创新农民利益联结机制,省、市、县分层分级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争创一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七)建立贫困地区农业绿色开发机制

  推进生态产业精准扶贫。坚持以扶贫成效为导向,建立健全产业带贫减贫机制,统筹谋划粮油、畜牧、经济作物、林竹、水产、农产品初加工及精深加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推进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彝区、高原藏区重点发展产业建设,推动形成“一村一品、一户一业”的发展格局。把贫困地区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大力培育发展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优质特色农林产品,总结“川藏高原”“大凉山”“圣洁甘孜”“广元七绝”“巴食巴适”等区域品牌创建经验,打造“四川扶贫”集体商标品牌。以休闲采摘、农事体验、农耕文化、科普教育、森林游憩、森林康养等为重点,依托花卉、水果、森林旅游、森林康养等特色产业,培育休闲农庄、森林小镇、生态康养社区、森林人家,举办四川美丽田园欢乐游、生态旅游节会、森林生态康养等系列活动,推进贫困地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贫困地区优质农产品供销体系,带动贫困农户脱贫致富。

  三、强化资源保护与节约利用

  (八)建立耕地保育与轮作休耕制度

  推动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推进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实施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秸秆还田、稻渔轮作、绿肥种植、增施有机肥、土壤改良等耕地地力提升综合配套技术。在土壤污染严重和土壤酸化严重等不宜连续耕作的农田开展轮作休耕试点。

  建立耕地质量监测和等级评价制度。完善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定期发布耕地质量等级报告。开展耕地质量监测与等级评价,逐步完善耕地质量数据库。2018年全省建设1万个耕地质量评价调查监测点和180个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和验收,严格补充耕地检查验收制度。以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保护区、现代农业园区为重点,集中成片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统一上图入库。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绿色转型,实施“三网”配套、生态修复、循环利用、质量提升、环境保护五大工程,推进高标准农田绿色示范区建设。

  (九)建立节约高效的农业用水制度

  推行农业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扎实开展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二期工程建设。核发农业取水许可证,加强农业取用水计量在线设施建设。开展覆盖主要农作物的用水定额研究,实施地下水取用水总量和水位控制。

  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按照总体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原则,加快建立合理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和节水激励机制,切实保护农民合理用水权益,提高农民有偿用水意识和节水积极性。到2020年,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在农田水利设施较完善的大型灌区和重点中型灌区落地实施,探索水权流转机制取得初步成效。

  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全面加快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工作,强化农业综合节水技术推广,开展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与水肥(药)一体化技术、农耕农艺节水措施和地膜覆盖技术等综合集成示范。

  (十)健全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体系

  加强动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构建省级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建设种质资源保存库、保种场、保护区、资源圃、基因库,开展种质资源保存、鉴定评价、编目入库与分发利用。开展第三次全省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加快推进全省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加强西昌市油橄榄、德昌县核桃、青川县毛叶山桐子国家种质资源库建设。积极做好康定、石渠冬虫夏草和万源野生大豆原生境保护小区(点)管护工作。

  实施全省自然保护区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拯救工程,重点抓好疏花水柏枝、距瓣尾囊草、梓叶槭、五小叶槭、尾叶杜鹃、云南梧桐、光叶蕨、峨眉拟单性木兰等物种的野外保护和人工繁育,实现部分物种野外回归。继续开展第二次全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和第二次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开展四川省云豹分布及种群数量调查。开展野外巡护监测工作,对受伤、病弱、饥饿、受困等需要救护的野生动物实施保护。继续开展重点区域大熊猫种群动态监测。开展省级以上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监控系统建设和鱼类资源调查。推动建立野生动物植物自然保护区管理成效评估机制,制定进入保护区开展活动负面清单,建立区内人类活动遥感监测体系。

  实施珍稀特有水生生物保护行动。实施达氏鲟保护行动计划,进行达氏鲟遗传多样性和就地、迁地保护研究,开展达氏鲟增殖放流及其效果评估。到2020年,形成达氏鲟就地和迁地保护研究报告,建立达氏鲟保护及遗传多样性繁育体系。

  建立外来物种风险监测评估与防控机制。开展外来入侵有害生物水花生、福寿螺、紫茎泽兰等综合防控试验示范,建立天敌繁育基地和关键区域生物入侵阻隔带,扩大生物替代防治示范技术试点规模。

  四、加强产地环境保护与治理

  (十一)建立工业和城镇污染向农业转移防控机制

  加强农田污染